黨的十九大指出,迫切需要發揮供應鏈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質量、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培育新增長點、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本文緊跟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新趨勢,以集團倉儲物流體系為切入點,分析總結了當前中國移動供應鏈管理面臨的瓶頸問題,提出以數據為手段推動物流體系能力提升的關鍵舉措,助力實現降本增效。
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正在當前經濟實踐中呈現出來,具有代表性的有新零售、智能制造等,技術驅動、需求驅動成為新經濟的生產基礎。客戶需求普遍呈現出個性化、定制化的特點,傳統供應鏈所依賴的推式生產已不能快速、高效地滿足客戶,從而讓企業喪失競爭力。由于經濟環境、客戶需求的變化,傳統供應鏈正面臨挑戰。新技術的驅動讓數字供應鏈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數字供應鏈是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平臺模型。它可以獲取并最大程度地利用不同來源的實時數據。通過把供應鏈關注的焦點轉移至前端客戶,實現供應鏈“向前飛躍”的轉變。如圖1所示。
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期,強化供應鏈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供應鏈管理以物流管理為中心,強調集成化的思路。目前,中國移動全網物流體系持續向扁平化演進,采購部門規劃兩級集中物流體系,從而使管理更集中、架構更扁平,推動物流體系轉型升級。數據是連通各部門的載體,物流體系掌握了物資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然而采購部門目前對數據的使用主要停留在日常業務的統計、通報層面,尚未形成完整的數據收集→分析→決策與流程優化的應用機制。當前中國移動亟須構建供應鏈領域的數據分析能力,以數據應用優化決策、改進部門協同。
中國移動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由全公司供應鏈管理水平、部門協同能力、庫存管理策略制定及工程管理精細化程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具體分析如下:
目前,中國移動大區實體管控物資品類僅覆蓋7類、40種型號,省公司通用庫產品一般僅覆蓋光纜饋線、光貓、機頂盒等產品,隨著省公司需求標準化的推進,通用庫未來仍有較大拓展空間。此外,尚未建立標準化通用產品拓展機制,導致針對一采物資、二采物資與自采物資,難以有效識別是否適合拓展為通用庫物資。
垂直化的需求提報管理存在靈活性差、提報效率低的問題。需求部門在指定時間提報需求,需要流經地市需求部門、地市采購部門、省采購部門審批,導致需求傳遞周期長。為保證自身物資供給,需求部門刻意放大需求預測量,造成需求準確性差。需求信息審批流轉時間長使得物流部門難以有效獲取前端需求信息,備貨陷于被動,影響有效備貨作業,備貨協同能力差,最終造成物資供應周期長。
目前,各省積極建設通用庫,用以加強項目間的物資共享,并通過提前儲備物資提升供應效率。但由于缺少科學備貨策略的指導,爆倉情況時有發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前端需求不準確,需求部門提交的需求預測普遍偏高,采購部門“按方抓藥”,容易產生高于實際需求的庫存體量;庫存大進大出,采購部門對庫存的備貨缺乏計劃性、批次性,通常按照月度需求補貨,造成大進大出;倉庫瀕臨爆倉,部分物資(如光纜)體積龐大,在大進大出的模式下容易產生爆倉,影響其他物資的正常入庫。
采購物流部門、工建部門未將施工單位暫存點納入系統接口范圍,暫存點出入庫數據不透明,物資在庫外的真實使用情況不清晰,末端環節存在物資呆滯風險。此外,暫存點出入庫普遍采用手工臺賬,準確率低,日常監控、盤查難度大。制作物料平衡表過程中,監理單位根據暫存點的手工臺賬確定施工隊領用量,沒有系統數據的支撐。
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下,中國移動應嘗試以物流體系物資全生命周期的數據為基礎,推動倉儲物流能力提升。
在計劃環節,將前端物資計劃數據、后端物資領用數據相統一,作為推進物資標準化的基礎;在需求環節,把握需求是驅動倉儲物流作業的根本動力,構建扁平化的需求管理平臺,用以打通前端需求數據,實現“向前飛躍”;在庫存環節,平衡供應能力和庫存水平兩項關鍵因素,以庫存數據為判斷標準,選擇合理的策略建設通用庫;在使用環節,通過系統對接,覆蓋暫存點的物資管理,獲取暫存點數據,并予以監控和預警通報,保證物資在末端節點的流動性。
物資標準化是通用庫建設的基礎,是提高物資通用性、控制庫存呆滯風險的關鍵。通用庫的擴大有賴于標準化的推進,要想拓展通用庫物資、提高物資供應效率,首先需要推進物資標準化。推進物資標準化的關鍵舉措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拓展通用庫物資目錄?;谇岸擞媱潝祿昂蠖耸褂脭祿?,挖掘拓展通用庫物資。采購階段,根據需求部門的需求預測、申購數據,實時分析物資需求形勢,抓取需求量大、提報次數多的物資納入通用庫,防范物資技術淘汰風險;使用階段,根據業務部門實時申領數據及供應商供應評估等數據,隨時調整物資的管理等級,移除通用庫內流動性差的物資,對供應風險及時預警。
二是建立通用庫物資拓展的閉環管理機制。從集采結果下達至物資使用環節形成通用庫的閉環管理,省采購部結合地市需求部門計劃環節和使用環節的提報,對數據進行物料使用數據分析,提出物資標準化及通用庫物資目錄調整建議,不斷滾動推進物資標準化,逐步減少個性化需求、推廣標準化需求,如圖2所示。
需求是驅動倉儲物流作業的根本動力,需求“向前飛躍”,本質上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體現,目的是及時感知需求、管理需求和匹配需求。
需求一點連接。構建扁平化的需求管理平臺,直連需求部門,打通前端需求數據,集中受理需求計劃和物資申領需求。通過需求服務統一平臺,打破固定周期的提報方式,實現需求計劃隨時提報受理。供應鏈系統將物資信息電商化展示,系統集成項目預算管理、份額校驗、庫存提示等功能。需求部門在統一平臺進行電商化、購物車式點選物資,只需關注物資需求,無需關注物資分類,如圖3所示。
統一數據語言。由于集采不斷更新、不同產品采購經理物料描述不同、采購供應商不斷變化等,使得物料編碼不斷發生變化。采購部門按照集采結果不斷更新物料語言,需求部門按照物資使用習慣提交物料需求,兩者不能有效對接。因而,迫切需要基于需求服務平臺,形成統一的數據語言,使跨部門溝通更簡潔、更清晰。
結合實時需求和歷史數據,驅動用戶服務升級,提高用戶服務感知,主要包括:支持產品搜索,從而實現標準化分類,便于需求部門查找需求編碼;細化型號,橫向統一各部門物料語言,縱向保持物料描述穩定;支持物流管理,根據集采結果滾動更新;根據供應商不同,生成不同物料編碼;需求溝通對接,供需雙方通過穩定的物料語言,使跨部門需求溝通更簡潔、更清晰。
審核與處理。需求提交集中處理后,先從物料信息是否準確、需求決策是否符合標準化物資要求、是否在工程預算范圍內等方面進行需求審核,審核不通過進行退回處理,審核通過的需求分為尋源采購、訂單下達、庫存領用三種方式進行處理,如圖4所示。
構建新型需求預測機制。新型需求預測機制的構建用以識別、校正前端需求。需求計劃階段采集全流程各環節數據及變動信息,使用階段收集領用各環節數據信息,實現領用與需求計劃相關聯,進行執行監控,并以此為基礎繪制用戶需求特征肖像,將需求預測與管理模式升級到大數據時代,如圖5所示。
庫存策略的制定是庫存精細化管理的基礎,也是通用庫運行的內核,原有“大進大出”的粗放型管理已經不適應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要求,未來需要與工建協同,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建立庫存模型。常用的庫存模型主要有定量補貨模型和定期貨補模型兩種。定量補貨模型一般以庫存數據為判斷標準,通過監控庫存水平是否低于補貨點確定補貨時間。當庫存水平降至補貨點時,按照設定的補貨量下達補貨訂單,維持庫存周轉,如圖6所示。以下為定量補貨模型的基本定義:
安全庫存=0.25×月度需求量(上月實際領用量)
補貨點=安全庫存+補貨提前期內的需求預測量
補貨量=經濟運輸批量(未考慮訂單成本)
定期補貨模型與需求計劃相承接,通過選擇合理的策略建設通用庫,保障通用庫高效、穩定地供應,如圖7所示。
制作庫存策略模擬仿真工具。以2017年3月~2018年4月福建公司的實際領用數據為基礎,對庫存策略進行模擬,得出庫存策略模擬結果,以模擬結果為依據,建議采用補貨點補貨策略或半月度定期補貨策略,模擬結果如圖8所示。
規范領用是末端物資安全的重要保障,通過小批量、高頻次的領用,避免大批量領用對通用庫運行的沖擊,避免末端環節的物資積壓。
倉儲、現場物料一體化管理,可以保障物資在末端節點的流動性。申領未使用物資進行退庫操作,監理公司查驗完工項目時,參考倉庫、暫存點出庫領料表、余料信息,將余料退回至地市庫或暫存點。同時,對物資申領起到監控和預警通報的作用,防止需求部門需求申購行為弄虛作假,對物資進行多領和空領,從而考核需求計劃的制定,提升需求預測準確性,繼而也避免了施工現場物資堆積的狀況,規避物資在庫外空置的風險。
加強物資出庫后的使用管理,是實現通用物資體系健康運轉的重要環節。通過信息系統覆蓋暫存點的物資管理,可以有效確保末端庫存物資使用的真實性,避免需求預測偏離度指標失真,降低末端庫存風險。
中國移動倉儲物流體系正處在服務能力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數據驅動將為物流體系“轉模式、調結構、降庫存、提效率”提供強大助力,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上一篇: 鐵路貨運倉儲物流發展現狀及發展
下一篇: RFID技術用于倉儲物流系統的可行性分析